自一九五七年跨出上海市第二师范专科校门起,一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。漫长的教学生涯,有甘有苦,有笑有泪。以下这段小故事仅供大家切磋。
有一天,我教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一课。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我素来最爱(这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之一)。当时,人民生活水平已得到改善,怎样才能让这些被称为“泡在蜜糖水中”的孩子受到打动呢?对,从感情朗读着手。于是,我做了充分准备,提前简介了安徒生的生平及著作。课前坐在办公室一角,酝酿情绪。上课了,我出示了课题,要求学生图文对照,边听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课堂里静静的,学生们全神贯注倾听。我读着读着,眼前仿佛站着一个小女孩,“金黄的长头发。。。打成卷儿。。。”这是个多么美丽的小女孩呀,真想抱抱她,亲一亲。这个年龄的小女孩该在母亲的怀中撒娇啊。可是,在这“大雪天,光着头赤着脚”,“哆哆嗦嗦地向前走”,“蜷着腿缩成一团。。。”我的思绪竟一下子回到当年自然灾害时期缺吃少穿,倍受煎熬的日子。我的视线模糊了,声音哽咽了。一股爱怜之情涌上心头。孩子,你要是生长在今天,该多好啊。我们都是你的亲人!
这可怜的小女孩悲惨死去的情景,霎时显现。我悲伤的情绪无法控制,真想大哭一场。“她死了,死了。。。”我喃喃的说。话语一出,我顿时一惊。这是怎么啦,我是在课堂上呢。(这个小女孩在冻饿致死之前,还曾几次擦亮火柴,出现过三次幻觉:美味的烤鸭,暖暖的火炉,美丽的圣诞树。这些内容,还都没读呢。)教室里仍然是静静的。我不敢看同学们的脸。当然,课,无法继续了。好久,我稍稍回过神来,布置学生们自习。
曾经读过一则名人轶事。著名戏剧家欧阳于倩年轻时演出话剧《茶花女》,常常投入过深而晕倒在台上。
可见,演好一出戏,朗读好一篇文章,既要“声情并茂”,又要“自我控制”,才能恰到好处,入境入情,取得最佳效果。